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格隆汇
上周,恒生指数盘中一度攀升至25680点,创下年内阶段新高,尽管随后连续两日回调,累计跌幅达1.8%,但市场热度依旧不减。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港股回调阶段,南下资金流入速度却丝毫没有受影响。数据显示,在8月14日、15日港股回调期间,南下资金分别净买入86.3亿港元、358.76亿港元,其中8月15日的净买入额更是刷新了历史单日更高纪录。
与此同时,近日不断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机构纷纷发表观点,继续看好港股未来的表现。
突然之间,港股市场已然成为了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01
资金疯狂流入港股
8月1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约358.76亿港元,其中,沪港股通净流入约197.12亿港元,深港股通净流入约161.65亿港元。全天南向资金成交金额约1796.22亿港元,为近三周高位,相当于恒指当日成交额的57.44%。
数据显示,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约381.21亿港元,流入规模环比骤增约75%。其中,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阿里巴巴14.54亿港元,净买入腾讯控股14.07亿港元,净买入美团12.47亿港元。
行业来看,本周港股通主要流入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与服务、零售业、生物医药板块。
而今年以来,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9389亿港元,已远超2024年全年8078.7亿港元的规模。这个趋势在下半年得到显著加速,近三月就累计净流入近3000亿港元。如此天量的资金入场,也使得港股迎来近年罕见的活跃表现。
融资方面,截至7月末,港股市场整体融资规模达3318.8亿港元,今年港股市场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港股IPO表现也极为亮眼,目前超过50只新股上市,累计募资超1280亿港元,同比增长超6倍,接近2023年和2024年募资总额,跃居全球IPO融资榜首。其中、、等8家A股巨头公司已成功在港上市,合计首发募集资金893亿港元,同时也成为吸引资金南下布局的重要驱动。
面向港股的基金发行情况也十分火爆。2025年以来,港股主题基金新成立规模已达850亿港元,为港股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增量资金。
同时今年以来,大量资金流入港股相关ETF。截至2025Q2,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港股通科技指数的ETF规模更大;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规模环比抬升最为显著。
其中,富国基金的港股通互联网ETF表现尤为突出,规模增长了230多亿,半年时间规模直接翻倍,在港股ETF中规模遥遥领先。工银瑞信的港股通科技30ETF年内规模增长140多亿,较年初规模翻了近三倍。此外,如汇添富基金的港股通创新药ETF年初规模还仅有6.53亿,截至6月26日,规模已经增长至63.05亿。这些ETF规模的激增,与今年港股市场中科技、创新药等板块的良好表现密切相关,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借道ETF布局相关板块。
机构研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Q2主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和股票投资市值的比例分别达到14.7%、17.5%,都超过了上一轮的高点2021年Q1的11.0%、14.2%。同时截至2025Q2投资了港股的被动型公募基金份额为4540.0亿份,环比增长8.4%,港股持仓市值达4044.6亿元,环比抬升588.4亿元。
其他资金方面,7月香港本地资金净流入1.3亿美元,与可比同期基本持平,外资净流入港股市场约33.8亿美元,反映长线基金开始出现回流的倾向,同时被动基金加速净流入33亿美元,仍为净流入的主要,显示对冲型和交易型基金或在积极地交易港股。
从买入板块来看,外资主要买入的板块集中在科技、消费等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域。部分外资机构认为,港股市场中的科技企业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消费企业则受益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因此加大了对这些板块的配置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大空头》的原型MichaelBurry在二季度的持仓对中概股态度出现了180度大转弯,清空了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拼多多、携程等的看跌期权,反手买入了阿里巴巴、京东的看涨期权。此外,主动管理巨头Dodge&Cox在二季度也选择加仓京东;毅恒资本也增持了京东的看涨期权,增持幅度为28.49%。
02
后市怎么看?
从估值角度来看,尽管年初至今港股市场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突出,领涨全球,但主要宽基指数的估值修复程度相对温和,目前仅回升至成立以来的历史均值附近,与历史高点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具体到截至7月末的数据,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为11.3倍,在近十年的历史区间中处于中上水平;恒生国企指数动态市盈率为10.2倍,对应近十年以来自下而上87.0%的分位数,估值同样处于历史中上位置。
而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则表现出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其动态市盈率为21.5倍,仅处于近十年以来自下而上19.5%的分位数,处于历史低位。虽然部分赛道板块估值已经出现巨大提升,但依旧有部分行业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如公用事业、可选消费、日常消费等行业。
对于港股的后市表现,机构普遍表示看好。
多数机构认为,港股市场的上涨趋势有望延续。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将继续向好,为市场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资金流入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南下资金和外资将继续为市场注入活力。同时,港股市场的改革不断推进,如优化上市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等,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知名分析师、莲华资管首席投资官洪灏在8月上旬一场对话中认为,当下全球不缺流动性,港股市场的资金环境十分宽松,不缺钱。港股下半年会有很多机会,肯定会出现新高,且会大幅高于当前水平,至少会达到三年来的新高(并非历史新高),尽管港股市场可能会出现回调,但回调或许就是加仓的好时机。
张忆东团队近期的研报认为,港股全面“走牛”,已进入“漫长的夏天”。此轮港股将走出超级长牛,当下市场环境和资金流向都支撑港股持续向好,且不同板块在不同时期存在投资机会。
对于投资机会,该团队认为,8月是布局互联网的好时机。互联网行业经历二季度震荡整理后,估值合理偏低,性价比高。下半年全球AI模型厂商集中发力,AI应用领域迎来新催化,互联网有望回归AI叙事、科技成长叙事。同时AI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半导体、军工科技、智能辅助驾驶以及消费电子等也值得关注。
此外,该团队对于新消费板块,虽然新消费估值不算便宜,但从战略上继续看多。对价值股板块,该团队认为,红利资产对配置型资金仍有吸引力,在较长时期低利率环境下,港股红利股的股息率优势明显。截至7月31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TTM)为5.75%,与中国10年期国债利差超过4个百分点。金融、运营商、公用事业、能源、资源、食品饮料、地产产业链等领域的优质高股息央国企有配置价值。
高盛在7月份的一份研报中也上调港股评级至“持股”,认为在美联储开启宽松周期、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港股将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同时,高盛上调了对亚洲股市的预期,将MSCI亚太(除日本外)指数的12个月目标指数上调了3%,至700点,显示出对包括港股在内的亚洲股市整体较为乐观的态度。
03
小结
在南下资金和外资的加速涌入下,港股市场在2025年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潜力。
展望后续,港股的配置价值仍值得期待。估值优势、产业升级红利与政策托底形成三重支撑,叠加外资配置比例处于历史低位、A股核心资产加速赴港上市等因素,增量资金的持续涌入有望推动行情继续上涨。
尽管外部扰动可能带来阶段性波动,但在科技产业周期上行、中报业绩验证以及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依然清晰,稀缺性强、业绩稳健的优质龙头企业或将持续获得资金青睐。然而,投资者在关注港股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应注意市场风险,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