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起底了一个自称“阮少平”的假院士。
在各个邀请单位发布的履历信息中,“阮少平”的“光辉”真的是闪瞎了眼睛,以至于我自己都有点责怪自己,这么“厉害”的人为什么我以前完全没有听说过。

*** 公布的“阮少平”资料。经查,他所谓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身份都不存在。
这些“身份”包括还不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是名将后裔,他14岁当兵,带领一个团的队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又是非典暴发时的军医英雄,曾任小汤山医院政委,新冠疫情期间又带队奔赴武汉,亲自指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并担任火神山医院政委,曾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五次,二等功十次,三等功十次……
我的一个朋友这样点评:“如果真如其所讲,曾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五次,二等功十次,三等功十次……这样的人的各种报道早就铺天盖地了,还等着去做这些商业活动赚这点钱?”一番查核下来的结果证明了,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假院士,也再次印证了一句老话:“事出反常必有妖。”

酷爱在各种活动上敬礼的“阮少平”。
在这些他频繁混迹的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邀请他参加各类讲座活动的单位中,中小学是重灾区。
也就是说,在其*被揭露前的很多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中小学生“聆听”了这名假院士的“演讲”,“亲身感受”了“科学精神”。这种伤害真的很令人痛心。
假院士是不大敢到大学做演讲的,一来没人邀请,二来容易露馅。“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更高学术荣誉,人数极其有限,具体到各个学部,人数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学术领域互相都很熟悉,假院士自然难以遁形。
假院士热衷到中小学即兴进行“科学精神演讲”则“安全”很多,也更不容易露馅:一来中小学的“鉴别真假院士”的水平有限;二来不涉及具体学科领域前沿研究成果的分享、讨论,其真实水平不容易“露底”。于是,一小部分中小学近年来就成为假院士、假教授、假专家“神出鬼没”的重灾区。中小学管理者要加强鉴别能力,坚决拦阻假院士、假教授、假专家于校门之外。

“阮少平”在某小学开学典礼上发言。
以下分享一些识别假院士的技巧。
之一,查名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上都有完整的院士名单,是不是“两院”院士,一查便知。所以,有网友就点评说:“这个人连中科院院士都敢冒充,目标太大了,很容易证伪。如果冒充一个普通的教授、博导,就不一定那么容易被发现。”
第二,查职务。“两院”院士是更高学术荣誉,不是职务。这些“两院”院士一般都在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工作。因为其院士的身份,其供职单位官网都特别重视对其介绍。如果是中医界的院士,其供职单位一般是中医药大学或者中医科学研究院这样的机构,假院士“阮少平”简历上的任职单位是“中医中国阮顺堂创始人”“北京阮顺堂中医院院长”,这种职务就非常可疑,需要进一步查证。
第三,查论文。“两院”院士长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一般都可以通过学术论文数据进行查证。如果中小学管理者使用国外学术数据库检索有困难,可以去检索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一个院士如果一篇高质量中文学术论文都没有,也是需要重点查证的。
第四,查报道。“两院”院士,尤其是资深院士在中央权威媒体上的报道还是很多的,如果一个院士的相关报道大多出现在自媒体网站上,没有多少正规媒体网站报道,这个人的*起码需要打一个问号。
第五,综合研判。查核一个院士*是一个综合研判的过程,多种信息互相验证,最终确认其身份。
不过,如果一个“院士”的简历里面出现“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这种描述,就要重点研判了。“阮小七”本来就是《水浒传》里面的一个文学形象,其是不是真实人物都不可考,现在还有“院士”自称其是一个文学形象的“第二十七代传人”,这个“院士”自己的来路就存疑了。
中小学管理者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