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麻六记酸辣粉 " 翻车 " 暴露代工隐患,贴牌产品还能让人放心吗?
近日,网红品牌麻六记深陷食品安全风波。据《中国新闻报》报道,多地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他们在 Costco(开市客)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出现发霉情况,随后 Costco 全国门店紧急下架该产品,何时恢复销售尚未确定。
作为全球领先的大型会员制超市,Costco 的全面下架举措使麻六记的危机持续升级。7 月 27 日、28 日,麻六记酸辣粉的代工厂阿宽食品及品牌方先后发布致歉声明。阿宽食品在声明中承认,问题产品集中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18 日生产的两批次 270 克规格酸辣粉,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
尽管代工方和品牌方,正在履行退货及赔偿方案,但消费者的信任却难以修复。这已经不是麻六记之一次遭遇危机。今年 2 月,因张兰、汪小菲母子言论风波,多个关联账号被抖音平台封禁,引发品牌线上销售额下滑。这次酸辣粉事件,更将网红品牌代工模式的弊端暴露在公众面前。
事发至今,向来活跃于 *** 的张兰、汪小菲均未做出正面回应,曾经凭借 " 明星效应 + 网红营销 " 迅速崛起的麻六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 问题 " 酸辣粉引发信任危机
针对多地消费者反映的麻六记酸辣粉质量问题,阿宽食品和麻六记官方道歉声明中,均表示两个问题批次的产品正在召回,也提到赔偿事宜。阿宽食品表示,消费者可联系原购买商家办理退货退款,他们将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提供相应经济补偿。
虽然声明里并未给出具体的赔偿金额,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意味着,消费者更高可获得千元赔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关赔偿政策执行并不顺畅,消费者反馈也存在差异。一位 ID 为 " 刘十六 " 的用户在相关帖子下留言称,今年 7 月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的订单记录、包装都在,但是旗舰店并未给予赔偿。该消费者告诉《豹变》,她所购买的酸辣粉生产日期为 6 月 20 日,虽然也存在发霉情况,但并不在赔偿的两个批次里。
对此,《豹变》以消费者名义,分别联系了阿宽食品和麻六记的官方店铺,被告知仅有 6 月 16 日、18 日生产的两个批次,可以联系退款,对于是否会有额外赔偿,两家店铺均未回答。
此外,《豹变》通过 Costco 联系到阿宽食品官方处理渠道,被告知赔偿金额将具体协商,假如有消费者不接受协商,将按照更高 1000 元的金额进行赔偿。
过去,麻六记曾借助 *** 舆论的关注,实现了线上销售的爆发式增长。2022 年,因张兰、汪小菲与大 S 之间的舆论风波,麻六记一度成为流量更大受益者。据《财经 · 天下 WEEK *** 》报道,麻六记 CEO 安勇曾透露,麻六记直播带货月销售额曾突破上亿元,单日销售额甚至超过千万元。
然而,伴随争议不断,麻六记的高光时刻也迅速转为 " 反噬 "。今年 2 月,张兰、汪小菲因不当言论,多个账号被抖音平台永久性封禁,之后麻六记的多个线下门店开启直播,仍未能阻止线上销售额大幅下滑。抖查查数据显示,近 30 日内,麻六记直播场均观看人数仅 2.6 万,单场直播累计销量为 5 万 -7.5 万元,总销售额为 250 万 -500 万元。
与此同时,麻六记线下业务也持续收缩。天眼查显示,自 2024 年起,北京、上海、太原、成都、浙江金华等多地线下门店注销。此外,汪小菲、张兰母子的整体商业版图同样在缩减。天眼查显示,汪小菲关联的 16 家企业中,目前仅 9 家处于存续状态,主要集中在餐饮和科技领域;而张兰曾任股东或高管的 7 家企业均已注销或吊销。
曾经风光无限的麻六记,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挑战。
" 贴牌 " 依赖
对于代工问题,张兰曾在直播中表示,由于建设自有工厂成本高达数十亿元,因此 " 大工厂都是租流水线 " 的。她还强调,麻六记不但自控原材料和配方,连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全部由麻六记安排。
不过,这次事件发生后,率先出面道歉和启动召回的却是代工厂,品牌方在一天后才发布致歉声明。这种做法,既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也暴露出品牌方在产品生产、供应链管理中参与度或许并不充分。
麻六记的爆款产品酸辣粉一直由四川阿宽食品代工。阿宽食品 2023 年更新的招股说明书和财报显示,2021 年前两大客户分别为三只松鼠和杭州微念,直到 2022 年上半年,麻六记成为阿宽食品的第二大客户,采购金额为 1592.87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2.61%。同期,三只松鼠以 1793.44 万元位列之一大客户。
实际上,麻六记的速食业务几乎完全依赖代工。据《北京商报》梳理,酸辣粉由阿宽食品代工,牛肉辣酱交由四川饭扫光生产,小旺肠由上海顶好代工,辣条锅巴委托山东高唐好佳佳,凉面则由四川万高达味负责。这种 " 多品牌代工 " 模式在创业初期可以大幅降低投入成本,但也增加了品控难度。不同代工厂的生产标准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作为代工行业的龙头企业,阿宽食品堪称品牌背后的 " 隐形冠军 "。它不仅为三只松鼠、百草味、李子柒、麻六记等头部品牌代工,还拥有阿宽、白家陈记等自营品牌。2020 年,阿宽食品营收超过 10 亿元,并于 2021 年冲击 A 股上市。
然而,阿宽食品未能如愿登陆 A 股,并在 2024 年 11 月转至新三板。究其原因,除了近年来方便食品降温,业绩增长放缓外,代工业务议价能力不足也是关键瓶颈。
虽然阿宽食品为麻六记等品牌带来了稳定收入,但在扣除代工成本后,实际利润空间有限。招股书显示,阿宽食品主要有经销和直销两种业务模式,直销又包含定制销售,即为品牌提供贴牌、代工服务。在 2021 年上半年,定制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仅为 18.6%,在所有销售模式中更低。公司在财报中解释称,给定制客户代工的产品附加值较低,相应售价也较低。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阿宽食品四大产品线全面提价,各销售渠道的毛利率均有所提升,但唯独定制销售毛利率下降,同比减少 1.3%。这进一步说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代工厂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空间遭到进一步压缩。
利润受挤压,使得研发和品控投入更为有限,形成恶性循环。在阿宽食品 2024 年年报的 " 食品安全风险 " 一栏中,明确提及公司各类产品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多项生产工序,而生产环节、工序交接等质量控制节点容易出现疏漏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而此次 " 酸辣粉 " 事件中,其官方声明中承认的 " 消杀环节不足 ",恰好是 " 生产环节 " 品控出现问题在现实中的上演。
贴牌产品还能信吗?
其实,麻六记酸辣粉在更早之前就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一位消费者告诉《豹变》,他在 2024 年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就出现过发霉情况。而早在 2022 年底,《中国食品安全报》3 · 15 特别报道组也曾公开点名麻六记和李子柒酸辣粉,指出两者的添加剂含量都超过 20 种,它们背后的代工厂均为阿宽食品。
阿宽食品自身也问题频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可以看到用户关于阿宽面皮、炒米粉等产品的投诉。更早之前,2022 年由其代工的三只松鼠还曾曝出 " 油炸壁虎 " 事件。这些*,共同指向了网红品牌惯用的代工模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家重庆本地食品代工厂向《豹变》透露,他们代工的火锅底料、酸辣粉等产品,都可以提供贴牌和定制服务。所谓贴牌,就是使用代工厂已有的口味、调料、外包装等,只有 LOGO 是品牌方自己的。
该工厂表示,大多数初创品牌都会选择贴牌合作。以酸辣粉为例,1800 盒起订的情况下,一盒成品酸辣粉的成本在 5.3-5.5 元左右,如果定制 3000 盒,每盒酸辣粉的成本降至约 4.6 元。销量越高,代工成本便越低。
上述代工厂还告诉《豹变》,在酸辣粉定制合作中,他们仅收取 1000 元的口味研发费,而且该费用可以抵消为订单货款。这意味着一旦合作,研发部分其实是免费的。可见,消费者眼中最重要的产品 " 口感 "" 口味 ",在代工合作中的成本并不高。
对于品牌方来说,这种代工合作模式可以节省大量建厂和产品研发的成本。然而,一旦品牌监管不力,或者过度追求利润,就难免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有些地区的工厂,一盒酸辣粉的代工成本可以低至不到 2 元,这些工厂所使用的原材料往往更加低廉。
一般来说,在代工合作中,代工厂会保证产品质量,向品牌方出具相应的质检报告。但此次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中,直接原因是消杀环节不足,反映出代工厂的品控体系未能有效运行。
面对代工模式的种种隐患,部分品牌不得不走向转型。2019 年,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上市后,多次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 2022 年的 " 油榨壁虎 " 事件同期,品牌的营收和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此后,为了摆脱代工厂依赖,三只松鼠加速建设自有工厂,甚至建立透明工厂,推行 " 开放工厂日 " 等,以此加强品牌的自主控制,提高消费者信任。
对初创品牌来说," 代工 + 贴牌 " 的轻资产模式,可能为其带来短期的流量。然而从长期来看,网红品牌如果想要 " 长红 ",或许摆脱对代工厂的依赖,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