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微信公众号“中国机构编制”8月22日消息,日前,浙江省委编办事业机构编制处处长陈美霞等人撰文介绍了浙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该文提到,浙江常态化开展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跨学段动态调整,并要求各地梯次进人,避免教职工数量短时间内激增。鼓励各地引导教师到龄退休后加入银龄教师队伍继续发挥余热,确保渡峰。
根据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8位,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增量达到50万人。从出生人口看,浙江省常住人口出生数量与全国情况一样呈下降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67万人后逐年下降,2023年降至38万人。上述文章分析称,杭州、宁波等地区聚集省内流动人口较多,外地生源持续流入;衢州、舟山、丽水等山区海岛地区人口增长较慢,本地生源持续流出。按照当前人口出生水平,综合2005年以来就学情况测算分析,全省公办中小学在校生总数高峰期为2024-2028年,预计在2025年达到峰值。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数预计分别在2025年、2031年、2034年达到峰值。与此对应,教职工编制需求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据浙江在线2024年报道,结合常住出生人口、学段学龄人口、流动人口等要素,预测宁波全市公办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将在2026年达到峰值,之后逐年递减,相应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当时,宁波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调研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供需现状时,也发现部分区(县、市)已出现编制资源过剩,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空编率较高,个别偏远学校空编率近20%。
此次,陈美霞等人在文章中透露,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充分考虑人口变化、编制刚性约束和财政可承受能力等因素,确保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总体上保持合理水平。2021-2023年,全省各设区市通过跨县域周转调剂等方式,统筹4.4万余名编制用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和“民转公”等工作。2023年,省本级投放事业编制1800名,建立省级帮扶工作编制池,有效破解帮扶任务刚性保障与援派地区教职工编制紧缺矛盾。2024年,安排4000名周转事业编制,实施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项保障计划,对外来人口多、编制紧张、难以内部调剂的设区市给予支持。常态化开展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跨学段动态调整,并要求各地梯次进人,避免教职工数量短时间内激增。同时,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挖潜创新,鼓励通过改革收回编制、盘活沉淀低效空编、调剂编制使用权等方式,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所需。鼓励各地引导教师到龄退休后加入银龄教师队伍继续发挥余热,有效充实师资力量,确保渡峰。
另一方面,以国家标准上浮8%为上限,浙江省委编办对超出的设区市本级和县(市、区)实行事业编制和中小学教职工在编人员“双控”,超出的编制数在待分配编制中相应冻结,教职工在编人员实行“多出少进”,3~5年内控制到合理规模。目前,相关设区的市已着手提前研究和应对在校生高峰期后的编制和人员富余问题,制订编制使用和人员消化计划。
比如,宁波市委编办根据学生数变化情况,及时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出具预测预警报告,提出规模控制要求,并对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用编进行审核备案。舟山市创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市管县用”机制,建立编制规模市级统一核定、教职工人员编制市域统筹和用编计划市级统一预审等机制,力争6年内消化超编教职工。特别是为应对学龄人口高峰推移出现的小学段教职工编制供给过剩、初高中段短缺的阶段性矛盾,遴选一批高学历且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小学年轻教师,培训后跨学段提升调剂到初高中任教;对确不胜任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统筹安排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分流;在基层事业单位招考中,优先选聘富余教师到教育系统外事业单位工作。
上文还提到,浙江创新建立由设区市统一测算和统筹调剂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推动能增能减、削峰填谷,实现市、县两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结构和效益持续优化提升。教育部门负责在编制总量内优化编制配置使用,管住管好教师队伍。深化落实“县管校聘”改革,加强教职工动态调整,鼓励探索 *** 高学段、复合型教师,为今后教师跨学段、跨学科流动创造条件。探索教师跨校兼课、错时执教,以数字化等手段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优化。
此外,浙江严格落实中小学机构编制标准,结合巡视巡察,开展“公编民用”、长期借 *** 职工、超编进人、非教育教学事务进学校等违规问题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到位。实行“穿透式”用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事先预审、事中联审、事后跟踪的全链条闭环用编管理机制,加强新进教职工资格条件等审查。在用编审核中注重查结构,看是否符合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查问题,看是否存在机构编制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切实提升编制使用的前瞻性、精准性、规范性,较好地避免了进人随意等问题。同时,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效益评估,切实提升编制使用效益。
文章最后称,在当前事业编制资源总体较为紧缺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探索创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和管理使用机制,才能保障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夯实“研”的基础。综合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出生人口、中小学在校生、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等关键数据研判,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数变化趋势差异,“点对点”做好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需求分析预测。
二是要做好“统”的文章。牢固树立可持续保障理念,统筹各类编制资源,坚持全域“一盘棋”,打破编制“一核定终身”、部门(单位)所有、区域所有,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
三是要创新“管”的举措。坚持动态管理、精准配置,从供需两侧双向发力,建立健全教职工编制和在编人员能增能减机制,着力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