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见|德国网红阿福:愿为中德民众对彼此的好奇心建更多更多“桥梁”

音符科技网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德国网红阿福(Thomas Derksen)。

距离德国人阿福(Thomas Derksen)之一次来中国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

受中学时期汉学博士老师的影响,阿福在2007年之一次前往中国,游览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当时,中国对他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时至今日,阿福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0年,对这座城市已不再陌生,他希望自己能为连接中德关系搭建更多的桥梁。

6月4日,阿福在上海选了一家自己喜欢的餐厅,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采访中,他反复提及“好奇”这个词,这是推动他来中国的动力,他也希望更多中国、德国民众能有这种开放的心态,了解彼此。

保持好奇心

澎湃新闻:您读高中时,受汉学博士老师的影响开始学习中文。随后前往中国旅游,并在德国学习东亚政治和经济以及现代汉语,然后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中国文化的哪一部分最吸引您?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如何影响您的职业?

阿福:我喜欢中国,是因为和德国文化完全不同。在之一次来中国前(2007年),对这里完全不了解,当时的中国和现在完全不同。

那时我不会说中文,但是中国人非常热情。我在北京的时候,遇到一个在胡同附近摆烧烤摊的老板,他不会说英文和德语,我也不会说中文,但我们用肢体语言交流,一个晚上聊得非常开心。

我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好奇心和热情。当时我发誓,要好好学中文,在大学里读了东亚政治与经济和中文。这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不知道为什么跟中国这么有缘,我现在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我觉得未来十几年我还是会在这里。

澎湃新闻:您的原生家庭有多重文化背景,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出生在苏联,是所谓“俄罗斯德意志人”。您提到这种与不同文化共存的经历让您变得“比较宽容”。这是否推动您学习、了解中国?

阿福:虽然我在德国出生和长大,但我的家庭背景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样,在家会说俄语、德语和德语方言。我小时候觉得,这个背景和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有点格格不入,不好意思和别人分享。

长大以后,我发现丰富的文化背景成了我的优势,会变得“更加包容”。中国有56个不同的民族,也是更大优势。

我的外婆、奶奶、父母和5个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在美食、文化、语言上有多元的文化背景。现在是国际化的时代,国际合作特别重要,了解不同文化,优势非常大。

澎湃新闻:您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希望让更多德国人和中国人互相了解对方。作为一名外国“网红”,您如何践行了这一想法?

阿福:我每次在中国打车,会告诉司机我的手机尾号。司机特别好奇,会问我是哪里人,说我的中文很不错,我特别欣赏这种好奇心。

反过来我在德国时,很少碰到这样的人,有时候我告诉别人我生活在中国,他们会奇怪为什么我这么做。很多德国人认为,中国很遥远,他们可能觉得“这个人就生活在中国好了”。但是中国人特别好奇我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德国人怎么看中国,我希望通过我做的一切,让更多德国人对中国好奇。

我一开始做中国自媒体比较多,用中文分享德国的(发展)趋势、经验、风俗习惯。很多中国朋友看了我的视频,决定学习德语,去德国留学,或者嫁给德国人。反过来,我在德国也做过很多采访,接触过很多电台、电视台、报纸,写了几本书。今年我用德语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书,让更多德国人了解这个方面。

今年早些时候,我去了(德国)汉堡,那边正在引进中国电商。中国有非常多类似经验,在抖音或者网上卖货,但(德国)没有,德国的商家、公司和品牌想学习我们在中国的经验,我就跟他们分享。在这方面,我努力做一些既是文化也是经济上的交流。

民间文化外交最真实

澎湃新闻:您曾致信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强烈呼吁德国学习中国缔造无现金社会的成功经验,认为德国人比较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中国人比较有创意和灵活性,愿意尝试。德中在哪些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经验?中欧能相互学习的领域有哪些?

阿福:空间非常大,我有 *** 一个“新闻通讯”(newsletter)叫“The Bridge Builder”。现在很多人会建造墙,我希望我能建造一些桥梁,因为中、德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我们需要这么做。

一切都是从语言开始。第二是了解对方的文化,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西方的生活、经济政策怎么样?反过来,西方也要了解中国的情况,中国的灵活性、速度非常值得学习。

德国人更大的优点是靠谱,坚持自己的质量标准。比如德国的房子三四十年还算新,基本没什么问题。车子使用二三十年之后质量还很好,这是值得向德国人学习的一个点。

澎湃新闻:为扩大中欧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交流,中方设立“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Young Envoys Scholarship)。您也曾在中国留学,下一代的交流,能否让双方打破刻板印象,更全面地了解对方?会如何影响未来的中德和中欧关系?

阿福:留学非常重要。我父母一共有6个孩子,我最小,高中的时候很想出国,因为这会让我看到很多很新鲜的东西,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不分对和错。

但当时父母没钱让我留学,我想以后我要努力。后来我拿到德国和*的奖学金,在复旦大学待了一年多,这对我整个人生、学业的影响非常大。我认为年轻人有机会一定要出国,无论这个国家在哪里,都要去学习不同的语言,体验不同的文化。

我们常常觉得生活是黑白的,但其实很多方面是灰色,或是彩色的,有各种生活方式。一个在上海生活的中国人,和一个德国农村的德国人,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但都是对的。

我当时从德国农村来到上海,让我变得更加包容。我发现我的中国朋友在德国时,会更喜欢中国,发现中国非常多优点。我来到中国以后,也发现德国的很多优点。一个人更了解自己的国家,也了解其他的国家,这一点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2023年,德国 *** 发布首部对华战略文件。分析认为,德中可能在关键战略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文化外交为双方深化教育、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灵活、非对抗性途径。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中德和中欧该如何通过文化交流,践行多边主义?

阿福:(文化外交)特别重要。现在,上海有很多外国游客,这些人来到这里是“文化大使”。他们亲眼看到上海、西安、北京的样子,会在本国宣传。我们虽然能通过媒体或自媒体、类似 *** 的官方(渠道)等第三方收到很多信息,但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的交流。

我的德国朋友会问我在上海/中国的生活怎么样,我就一直告诉他们,“你们现在不用签证,可以来中国待30天,自己看看中国,跟中国人交流,留个主观印象。”

从第三方的角度讲述,肯定会存在偏见,只有亲眼看到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特别支持人与人的交流,无论是通过旅游还是文化。有很多德国的乐团、歌手来到中国,或者一些国外网红,比如非常火的“甲亢哥”来直播,给那些可能没机会来中国的人,看到真实的中国。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我希望可以继续。

危机中也存在机会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是推动双方互相了解的一大部分。您一直推动中德民间对话,如何看待文化交流在过去50年,在中欧关系中的作用?

阿福:我年龄没那么大,没有全部观察这50年的发展,但国际关系非常复杂和多元,所以这些变化一定特别大。我发现,中德/中欧关系越来越重要,一直往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这些关系)有波动,但是很正常,中德经济关系仍然非常好,德国汽车、德国品质在中国仍然非常受欢迎。反过来中国的AI、手机、电动车在德国很受欢迎。无论是经济、政治或文化交流都特别重要,而且能看到,(中德/中欧关系)在这50年确实越来越牢固。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德国在中欧交往中的角色?欧洲或德国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是中国人还没有普遍认识到,或者容易误解的?

阿福: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经济(体量),德国非常重要。在欧洲我们自豪地说,德国是欧洲老大。德国领导人特别重视跟中国的关系,默克尔曾访华12次,代表了德中关系的重要性。

现在国际关系变得复杂,我希望德国、欧洲能从比较中立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不论是中国、德国还是美国,我们都有同样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好,可以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我希望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让每个国家的公民过更好、更安全的生活。

澎湃新闻:您在5月8日发布的B站视频中提到,今年欧洲意识到“美国不靠谱”,欧洲和德国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欧盟通过文化交流,能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会否在面临挑战的同时,面对新的潜在机遇?您有何建议?

阿福:我一直觉得危机也是机会,因为都有“机”这个字,无论面临什么危机,都有机会存在。德国人虽然比较慢,但是比较灵活。他们现在看到,美国新 *** 可能不是以前那样靠谱的合作伙伴,所以现在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亚洲是未来创新的重心,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在AI、电动车、金融领域都特别重要。亚洲还承担了目前全球超过50%的消费能力,未来亚洲会越来越重要。

德国人今年才意识到,中国原来在电动车、环保、创新工程等方面都更发达。未来如果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中国一起解决。比如环保,需要所有国家一起合作解决,单一靠美国、德国或欧洲都不行,欧洲也在慢慢改变想法。

澎湃新闻:您来上海近20年,见证了上海和中国这期间的发展,对中德、中欧关系未来有什么期待或建议?

阿福:我之一次来上海是2007年,现在一共待了10年。我希望能建更多桥梁,而不是墙。就像刚才说的,世界上所有问题必须合作才能解决,每个国家无法独立解决,我希望欧、美、中的 *** 和官员可以在经济、环保、安全等问题上合作。我们希望可以过安全、舒服、经济独立的生活,这是世界上所有人的愿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辽宁绥中通报“未成年女孩做提眉美容被缝80多针”:涉事理发店被勒令停业
  • 将“孩儿枕”搬上舞台,这部舞剧串起了宋代定瓷文化
  • 顺灏股份拟赴港IPO:上半年营收下滑 工业大麻业务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 民众反对“派兵”特朗普要上街巡逻美政府与华盛顿摩擦再升级
  • 央行今日开展361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余凯:生命是一个礼物,要痛快淋漓做难而正确的事|创见未来·云锋TALK
  • 美国疾控中心裁员约600人
  • 让企业创新提速,上海专利预审让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3个月
  • 玻利维亚大选将终结左翼二十年执政,但右翼新总统恐难享“蜜月”
  • 光大期货:8月22日有色金属日报
  • 美国防部拟投最高5亿美元采购合金级钴
  • TCL科技:投资者建议借董秘资源港股上市引基石投资者,公司将考量
  • 警方通报女孩与家人争执后离家失联:在家附近水池发现,已无生命体征
  •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跌0.07%
  • 华润置地陈伟:开发商需跳出同质化竞争,让 “好房子” 接 “地气”
  • 光大期货:8月22日软商品日报
  • 快讯:恒指高开0.4% 科指涨0.99% 新消费概念普涨 新能源车企股回暖 小鹏汽车涨超9%
  • 光大期货:8月22日农产品日报
  • 光大期货:8月22日能源化工日报
  • 智昇集团控股将于8月22日上午起复牌
  • 光大期货:8月22日矿钢煤焦日报
  • 光大期货:8月22日金融日报
  • 悟喜生活将于8月22日上午起短暂停牌
  • 消息称Meta又挖来一位苹果重量级AI工程师
  •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1321,下调34点
  • 刑释人员再就业②|“破茧重生”的平等就业权与部分公众的安全顾虑如何平衡?
  • 惠生工程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7458.8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 先声药业公布拟回购股份
  • 中国经济发展新命题:“反内卷”治理迈向市场化、法治化 
  • 药师帮8月21日回购10万股股份 获执董陈飞增持5万股
  • 李宁将于9月5日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3359元
  • 国产AI高光时刻!DeepSeek-V3.1发布,科创人工智能ETF(589520)单日吸金超3600万元,资金买点信号显现?
  • 李宁上半年收入同比上升3.3%至148.17亿元 净利达17.37亿元
  • 8月22日投资早报|中国石化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14.83亿同比下降39.8%,特一药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313.23%,格力电器2024年度权益分派每10股派20元
  • 杰克逊霍尔开幕:鲍威尔讲话在即,地区联储主席忙打“预防针”?
  • B站、快手二季度业绩双双超预期! 重仓龙头, 港股互联网ETF(513770)前10大成份股权重超70%
  • 先声药业发布中期业绩 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加32.2%
  • 施压升级!美司法部拟调查美联储理事库克,敦促鲍威尔将其免职
  • 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4人遇难12人失联
  • 三维美联储官员“打压”降息预期,市场等待鲍威尔“一锤定音”?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