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匈中友好协会主席纳吉·尤迪特·埃娃(Nagy Judit Eva)。

纳吉·尤迪特·艾娃(海笛)
1993年初,还是一名学生的纳吉·尤迪特·埃娃(Nagy Judit Eva)(中文名“海笛”)从布达佩斯坐上了向东的列车,踏上了她人生之一次中国之旅。
最初这是一趟因为爱情的旅程。“当时我的男朋友(现在是我先生)获得了去上海学习中文的奖学金。”纳吉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书面采访时表示,“我们约好了1月在北京见面,然后我就策划了这趟旅行。”
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纳吉对这趟整整两周的旅程依旧记忆犹新:从布达佩斯到基辅、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再穿越寒冷广袤的西伯利亚前往北京。“火车一直在行进,夜晚漫长而黑暗,只有每天在俄罗斯小站停靠时才稍有变化。”她写道,“当火车穿越俄中边境时,一切都变了,变得更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中国的喧嚣、灯光、气味和繁忙的氛围扑面而来。”
也正是这趟旅程,改变了纳吉的人生轨迹。1997年,纳吉作为外交官开始了在中国长达12年的工作和生活。在回到匈牙利之后,她也积极推动匈牙利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匈牙利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2023年12月18日,纳吉出任匈牙利匈中友好协会主席,成为这一历史悠久的非 *** 组织的掌舵人。而这一切,都要回到1993年的那趟中国之旅:“这次旅行让我结识了中国人民,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充满活力的生活,这一切都在我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印记。”
在中国生活是“最有意义的经历”
澎湃新闻:1997年-2009年期间,您作为外交官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士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很长时间,您的两个女儿均在中国出生。这段从业经历对您日后的工作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期间,有哪些记忆深刻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纳吉:作为一名外交官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十年,使我同中国和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我的两个女儿都出生在北京,这在我的家庭与中国之间建立了终生的纽带。
外交官不仅仅是在国外为自己的国家服务,这份职业更重要的是要与所在国建立真诚的联系。对一名外交官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自豪地代表自己国家的同时,学会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在我们居住上海期间,我有幸将匈牙利文化介绍到中国,其中更具意义的是参与“邬达克年”活动的有关项目。我们在上海复兴了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的遗产,让他对上海建筑作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更广泛的了解和认可。(编者注:拉斯洛·邬达克,匈牙利建筑师,主持修建了上海国际饭店、大光明戏院和诺曼底公寓,即武康大楼。)
我们致力于提高人们对其作品的认识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关注——这有助于加强匈牙利在上海的形象。我们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这证明我们做对了。此外,我们与同事、朋友以及外交官同行们建立的深厚友谊,仍然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

布达佩斯唐人街春节庆祝活动,纳吉与龚韬大使阁下及科瓦奇·罗伯特·安塔尔市长的合影。
文化交流有助打破刻板印象和认知差异
澎湃新闻:您创办的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心电视台(Centrum TV)是匈牙利首个每日播放中国节目的电视台,为何选择以“民生民俗”为切入点?在您看来,这样一个15分钟的节目对打破匈牙利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纳吉:Centrum TV是Centrum Media的一部分,后者是我作为传媒业人士运营的一家匈牙利跨文化媒体机构。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后,我想与匈牙利人分享我所了解的真实的、充满活力的、现代的中国。
这档由我们中国媒体合作伙伴 *** 的15分钟节目,旨在向匈牙利公众全面介绍中国的历史、现代生活和创新。通过聚焦这些多元化的方面,我们力求呈现一个更平衡、更全面的中国形象。
该节目通过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通过变革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匈牙利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同时,节目也使Centrum TV成为了在涉及中国话题时可靠的信息来源,这一点至今仍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有很多媒体报道和学者研究指出,近年来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民间,中欧之间对彼此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刻板印象,您觉得这种认知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这种“认知差异”呢?
纳吉:这些认知差异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中。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和中国在看待彼此时往往带着神秘主义和距离感的滤镜,这种看法常常由有限或带有偏见的信息塑造而成。
未知的事物往往让人感到恐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彼此知之甚少。即使在今天,普通人对世界另一端遥远国家的了解仍然有限。中国庞大的体量和复杂性、过去几十年的快速转型以及政治制度的差异,都导致了误解和刻板印象。媒体的描绘,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常常会过度简化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让错误观念延续。这就是为什么媒体的角色至关重要。
为了弥合这些差距,促进直接沟通和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至关重要。加强匈中、欧中在教育、媒体和文化外交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建立更准确、更细致的相互理解。
年轻人的作用也同样重要,他们更有可能接受全球视野并挑战刻板印象。为有意义的对话创建平台,并促进学术机构、媒体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对欧洲和中国形成更平衡的看法。
匈牙利在欧中间扮演独特角色
澎湃新闻: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匈牙利更大外资来源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投资为匈牙利带来哪些转型机遇?您如何看待匈牙利成为中企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
纳吉:引入像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中国公司的投资,为匈牙利绿色转型提供了创新的高科技解决方案和现代技术,从而开启了匈牙利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这些投资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匈牙利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关键参与者。
在我看来,因其战略地理位置和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通道,匈牙利为中国企业向欧洲扩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推动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匈牙利在推进“向东开放”政策的同时,近年来也被一些欧盟国家视为欧盟的“刺头儿”。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您觉得匈牙利应如何在中美欧博弈的大背景下维持自身的战略平衡?
纳吉: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和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使其能够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这也让匈牙利在外交关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也遵循欧盟政策,匈牙利可以调解并平衡双方的利益。匈牙利的战略方针使其能够在经济和绿色技术领域与中国合作,同时仍是一个坚定的欧盟成员国,为全球稳定和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青年“能够真正弥合文化鸿沟”
澎湃新闻:匈中双语学校的学生曾收到 *** 主席回信。在您看来,青年如何成为中欧间的“友谊使者”?今年以来,中欧青年通过社交平台掀起了所谓“互联网对账”的热潮,在您看来,这种源自 *** 的自发性行动,对中匈、中欧青年交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纳吉:作为匈中友好协会主席,我坚信年轻人是未来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关键。他们将是明天的决策者,我们的责任是传递知识,增进相互理解,并支持他们成为欧中之间的友谊使者。
“在线对账”行动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展示了草根的、互联网驱动的行动如何能加强青年交流,使其更具全球性和影响力。年轻人的角色、他们的活力以及他们对理解的渴望,能够真正弥合文化鸿沟,这对匈中关系的未来至关重要。
澎湃新闻: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茶和天下”活动,匈牙利魔方比赛则在华举办。在您看来,为什么这类在我们通常看来不是很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反而赢得民众的喜爱?
纳吉: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且与其文化相关联的内容更感兴趣。像“茶和天下”、魔方比赛等非传统的文化交流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们以一种有趣、互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些举措超越了正式的外交交流,为普通人创造了一个相互联系并亲身体验彼此文化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理解双方文化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找到适合特定受众的正确项目,来实现我们传播文化的目标。在这个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渴望新奇的世界里,只有那些能激发个体共同兴趣和好奇心的创新活动才能成功,才能够在过程中打破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2024年,纳吉参观“中国依然很近”展览。
“耐心可以开出玫瑰花”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如果要选择一句匈牙利谚语来形容中欧关系,您会选择哪句话?
纳吉:显而易见,从政治制度的差异到经济合作的复杂性,欧中关系经历了许多挑战。然而,在中欧关系中,相互尊重和深厚的人文联系可能成为重塑未来的里程碑。
在匈牙利,我们说“A türelem rózsát terem (耐心可以开出玫瑰花)”(编者注:这句谚语的意思类似于中国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它提醒我们,即使欧中之间的某些分歧看似巨大,但谨慎的、相互尊重的外交手段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丰硕的成果,
澎湃新闻:对中欧关系未来的发展,您又有何期待?
纳吉:我希望未来欧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在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包括创新、技术、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欧盟和中国是全球舞台上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我相信在贸易、基础设施、研发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和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双方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
除了经济联系,我相信这种关系将发展成更强劲的人文交流、教育伙伴关系以及更多的文化外交关系。我也希望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数据安全和基础设施发展等方面,欧中能有更多合作,这将有助于塑造两个地区乃至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