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我的父亲张乐平用他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了这个头顶三根头发、乐观坚强的孩子——三毛。而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这里,为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举办一场纪念活动,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三毛永恒的生命力。”8月16日,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三毛从军记全集》(珍藏版)与《三毛流浪记》(彩绘版)新书发布,张乐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张慰军感慨。
每年三毛漫画长长的签售队伍都是上海书展一景,今年读者从中央舞台右侧排队,队伍沿着台阶一直往上,直到书展序厅。90岁的三毛依然是这个时代的“国潮顶流”。
1935年,之一幅三毛漫画在上海《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发表,自此,这个头顶三根标志性头发的孩童形象,便以顽强的生命力、深刻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出《三毛从军记全集》(珍藏版),以原汁原味黑白经典漫画,更大程度忠实呈现张乐平原作的笔触与风貌。书中还展示了“三毛之父”张乐平以画抗战的珍贵历史照片、创作经历和手绘路线图,集齐了张乐平分别在创作前、发表后和创作近40年时对《三毛从军记》的心声,收录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名家赤诚推荐三毛漫画的激扬文字。
作为知名度更高、最受读者欢迎的三毛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被誉为“无文字的文学巨著”。此番《三毛流浪记》(彩绘版)8册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大幅面、全彩色的漫画插图文学书,提升了视觉吸引力和阅读沉浸感,更符合当代儿童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

两套“三毛”新书发布。
漫画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郑辛遥还记得10年前,同样是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三毛百趣记》新书发布,大家一起为三毛过80岁生日,如今又过去10年,90岁的三毛依然充满生命力。
“三毛灵魂所在,是张乐平先生对社会、对苦难儿童深沉的爱和关怀。他创作《三毛流浪记》,源自他目睹了旧上海街头流浪儿童的悲惨生活,内心深受触动,这份发自内心的同情和责任感,促使他拿起画笔。他是怀着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正义感去描绘三毛的。” 郑辛遥相信,正因为这份真心实意,三毛的形象才如此打动人,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小时候,物质匮乏,《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这两本画册成了我的更爱。先是父母一页一页地讲给我听,后来自己又反复阅读,似乎总也看不够。”对这两本画册的喜爱,促使漫画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与动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孙绍波走上了漫画创作之路。
漫画创作更大的特点是“小中见大”。面对宏阔的社会背景,漫画家往往通过一个小视角,描绘一些小故事,来反映所处时代的大主题。孙绍波认为,《三毛从军记》就是通过一个小人物在抗战中的历练和坚守,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荒谬,“张乐平笔下的‘三毛’,瘦骨嶙峋,大头细颈,一双大眼睛时而透出几分天真和欣慰,时而流露出几多不甘与愤怒。当这个孱弱的孩童套着一身宽大的军服,扛着一支比他还高的*时,一种令人不忍又肃然起敬的张力便已形成。”

长长的签售队伍。

三毛90周年纪念章。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顽皮的三毛,四十年代从军的三毛、流浪的三毛、迎接解放的三毛,到解放后获得新生的三毛……三毛历经任何境遇都能积极向上、不屈不挠、乐观勇敢,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在社会岁月变迁中始终葆有的坚韧善良的精神品质与赤诚炽热的家国情怀。三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漫画人物,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
“父亲常说‘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张慰军表示,父亲年少时家境贫寒,做过木工、印刷工,尝尽人间冷暖,“三毛的流浪、抗争、乐观,也是父亲自身经历的写照。父亲创作三毛,也不仅仅是为了画一个漫画人物,而是想通过这个孩子的眼睛,记录时代的变迁,传递人性的温暖。”他认为,这正是三毛走过90年的岁月,依然鲜活,充满希望的原因。

张慰军谈父亲的创作。
“今年,三毛90岁了,但我觉得他一点不老。三毛新书的发布,就是这份经典生命力的延续。” 郑辛遥希望,新一代的读者有机会认识这个坚强、乐观、善良的小男孩,感受张乐平先生艺术的永恒魅力和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