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再现保险巨头互买,能否撑起全面牛市?

音符科技网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日前,保险业巨头宣布增持H股至举牌线以上。这是时隔六年后再次出现险企举牌同业的案例,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19年举牌中国太保H股。

  这一罕见动作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也折射出2025年以来险资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举牌的热潮。险资能否成为全面牛市主力军?

  六年首现险企互持

  进入2025年,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节奏显著加快,中国平安对中国太保的举牌成为2025年险资动作中的标志性事件。

  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8月11日中国平安以每股约32.07港元的均价增持中国太保H股174.14万股,投入资金约5584万港元。本次增持使平安所持中国太保H股比例从4.98%升至5.04%,触发了举牌线。

  中国平安强调该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换言之,中国平安此举在公司定位上更多是出于财务投资考虑,而非谋求对同业的控股。这也是自2019年中国人寿举牌太保H股后,险企再次对另一家险企达到举牌标准,堪称“罕见一幕”。

  据Wind数据,当前中国太保H股股价36.76港元/股,对应市盈率约7.6倍,股息率3.3%;A股股价约39.7元,市盈率8.9倍,股息率2.7%。H股较A股存在一定折价且股息率更高,这也是平安选择从港股下手举牌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安缘何举牌太保?

  在利率下行、“资产荒”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迫切需要增配高股息、低估值的权益资产。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CFO付欣今年3月就曾表示,2025年权益市场前景向好,公司将适度加大权益配置。

  中国太保作为“A+H+G”三地上市的头部险企,兼具稳定高分红和A/H股折价修复潜力,被视为险资布局保险板块的稀缺标的。

  中国太保近年来分红水平较高。2024年度每股分红1.08元,合计派现103.9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1,000亿元,这些都令平安看到了一项低估值、高分红的长期投资机会。

  中国平安此举也被视为对保险行业前景的信心投票。当前保险业正从以往的规模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负债端寿险预定利率下调减轻了利差损压力,资产端资本市场回暖缓解了投资收益压力。

  有券商非银分析师向界面新闻分析,当前寿险业盈利能力提升,负债成本的改善由渠道费用优化与定价下调共同驱动。同时,投资收益方面,通过增加权益配置可对冲利率下行压力,预计中远期投资收益的降幅将小于负债成本的降幅。

  年内频现大手笔举牌

  截至8月中旬,险资年内已合计举牌上市公司超过27次,远超去年全年的20次,直逼2020年全年的26次,已成为继2015年、2020年之后第三次险资举牌热潮。这一数据甚至仅次于2015年创纪录的62次,凸显今年险资入市之积极。

  从举牌板块来看,高股息的金融和公用事业类个股最受险资青睐:银行股是绝对主角,约占举牌案例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公用事业、能源、交通等稳定高分红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险资将目光更多投向估值较低、股息率更高的港股标的——在年内已披露的27起举牌中,有22起增持对象是H股公司,占比逾八成。

  今年险资举牌呈现出“高频率、趋港股、偏红利”的显著特征。

  银河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一纬指出,银行股“低波动、高股息、低估值”的特点契合险资需求,银行股股息率往往优于长债收益率,且估值波动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以平滑业绩波动;相对而言,港股银行股息率更高。

  除了银行,公用事业、电力等高分红板块也频频获得险资增持,例如长城人寿多次增持港股和大唐新能源、瑞众人寿举牌H股等案例层出不穷。

  险资举牌热潮背后,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双重驱动。

  有合资险企权益投资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现在资产配置的难度在增加,有同业部分公司为拿到收益率在4.0%-4.5%的非标资产,往往是敢于直接下沉市场的,其行为本质上是赚取信用利差,但这种操作风险极大。

  分析师王先爽也表示,随着保险资金规模壮大,过去依赖的城投、地产等高收益非标资产逐步到期且难以为继,银行等高分红股票成为替代高息非标资产的上佳选择。

  与此同时,相关监管政策持续松绑。大型险企的长期考核机制得到完善,股票投资的资本占用要求下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风险因子下调了10%,降低了险企配置权益的顾虑。

  今年4月监管部门还提高了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险企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一些头部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实际占比距离监管上限仍有不小空间。这意味着险资在权益市场的“弹药”充足,未来仍有加仓余地。

  离全面牛市有多远

  大体量的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为A股带来了一股源源不断的“长线”资金。

  但受保险需刚性兑付特性的影响,险资偏爱的投资标的与传统公募基金有所不同,他们更青睐银行、电信、公用事业、能源等高股息率板块的价值蓝筹股。

  险资大举买入这些板块,带来了典型的结构性行情。相关个股和板块获得支撑跑赢大市,但资金主要在价值股间腾挪,对成长板块和整体指数的拉动相对有限。

  2023年以来,险资明显加大了港股配置力度,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保险资金“*”流向了估值更低、股息率同样可观的港股市场,而非A股。这种分流也使得险资入市对A股的提振作用被摊薄。

  尽管如此,保险资金作为近两年最重要的机构增量资金,其动向仍深刻影响着市场情绪和预期。

  险资入市新模式正在改变A股的资金结构——长期资金的占比在提高,价值投资理念更受重视,市场波动性有望降低。

  不过,目前险资投入股市的体量相较其数十万亿的总资产仍有限,且偏好集中于少数板块,助推银行股再创新高。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界面新闻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可突破传统固收依赖,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缓解利差损压力。政策同时要求险企“分类施策”,即根据自身偿付能力、投资能力设定差异化比例,这将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当然,这其中存在风险与挑战。政策放宽需警惕“一放就乱”,需配套完善信息披露、穿透监管,防止资金违规流向高风险领域。险企亟需提升投研能力,避免“盲目跟风”导致资产泡沫化。同时,需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让险资等长期资金真正“留得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360集团20周年庆典:周鸿祎亮家底,官宣“All in Agent”战略
  • 《游戏IP高质量转化研究》开题,建立评价体系有必要、很迫切
  • 清华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 基辅之星CEO:俄乌和平协议将提升其在美国上市后的价值
  • 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5.1%
  • 200万股民入市,A股4600股飘红,大金融爆发
  • 华润置地:订立一份金额高达15亿元人民币的定期贷款融资协议
  • 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
  • 吉训明已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 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
  • 两部门:深入整改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
  • 两部门:深入整改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
  • 国家卫健委调查组:增加学位论文答辩后第二年再次查重
  • 美财长喊话欧盟:停止对美提要求多出力解决俄乌冲突
  • 交通银行:非执行董事李龙成、汪林平离任
  • 国家卫健委调查组:董某莹成绩单造假
  • 文远知行获Grab投资数千万美元,将在东南亚大规模部署Robotaxi
  • 邦达亚洲:经济数据表现良好 美元指数小幅收涨
  • 高铁“拉黑”泡面? 网友吵翻了,多地车站回应!
  • 银诺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
  • 轻微违法不罚、首违不罚,今年上海生态环境领域免罚超1000万元
  • 戴尔科技吴冬梅:当今企业面临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全新的“进化”
  • *ST华铁索赔重大进展 部分股民二审胜诉
  • 欧陆通:公司目前未与任何海外云厂商客户签署合同
  • 甘肃农信改革由“联合银行”转向“统一法人”模式,省级农商行渐进
  •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6本书:陪伴也是一种疗愈
  • 致命爆炸之后,北美最大焦化厂周边空气监测升级
  • 【深度】“债务优化”诱惑:金融“黑灰产”的根治难题
  • 美国电网监管机构称:数据中心需自备电源
  • 以色列官员称摩萨德局长访问卡塔尔
  • 下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7118亿元逆回购和22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 300059,A股第一! 成交额超400亿
  • 驭势科技 ,拟港股上市
  • 0815热点追踪:组件涨价,多晶硅继续狂飙?
  • 央行:7月份新增3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 冠石科技:公司目前不涉及电子束光刻机设备制造业务
  • 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公测后,“90后”董事长撒钱犒劳团队,公司股票20%涨停
  • 成绩单造假学位论文抄袭 董某莹肖某事件5家机构19人被问责
  • 【一图看懂】提升持有体验,这些权益基金“大手笔”分红
  • 成绩单造假学位论文抄袭董某莹肖某事件5家机构19人被问责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