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评论员毕舸
2025年8月12日,中国恒大正式被联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这场始于2024年1月29日的停牌,终以摘牌落幕。
从巅峰时期市值超4000亿港元,到退市时仅剩21.52亿,蒸发逾99%,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清盘人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到3500亿港元债权申报,却仅变现20亿。
恒大在280多个城市拥有1300个开发项目、3000个物业项目及汽车业务,但因股权结构复杂、跨境纠纷频发,资产处置举步维艰。
更令人唏嘘的是,许家印前妻丁玉梅被曝在恒大违约后斥资数千万英镑购入伦敦豪宅,而普通股民连股票如何处置都茫然无措。
这场资本崩塌,表面是房企失控,实则是制度失守。
而普华永道,作为恒大长达十余年的核数师,正是这场崩塌中无法回避的“共谋者”。
—
普华永道与恒大的关系,始于2009年恒大上市,终于2025年退市。

十六年间,普华永道不仅审计恒大地产,还覆盖恒大物业、恒大汽车,服务整个“恒大系”。
2009年至2020年,恒大地产向其支付审计及服务费约2.88亿元,若计入物业与汽车板块,总额高达3.8亿元。
巨额酬金,看似信任的象征,其实是利益的枷锁。
2023年2月,香港 *** 指控普华永道在2020年和2021年审计恒大物业时未遵守准则。
关键时间点浮现:2020年12月30日,普华永道收到管理层确认“所有银行存款未被质押或限制使用”,却未跟进核实。
2021年12月,收到回函后,仍未追问管理层为何未提供回函。
更严重的是,审计报告中竟未披露恒大物业134亿元与20亿元存款质押的第三方担保问题。
种种遗漏,绝对是系统性失职。
2021年12月30日,普华永道在报告中保持“沉默”,将134亿元质押问题彻底掩盖,直至2023年才曝光。
此时,恒大已深陷债务泥潭,3500亿港元债务压顶,而普华永道的3.8亿元审计费,早已落袋为安。
这笔钱,成了资本骗局的“保护费”。
当然,因果报应,2024年,随着恒大事发,普华永道的客户流失潮席卷而来,A股上市公司客户流失率高达75%,审计费用损失超6.65亿元。
、中国银行、等重量级客户纷纷解约。
注册会计师人数从1714人降至1150人,合伙人从291人减至229人。
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713.725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631.899亿元,审计收入与证券业务收入同步萎缩。
市场份额被安永、毕马威、德勤蚕食,基金行业排名从之一跌至第七。
昔日“四大”之首,正经历“至暗时刻”。
然而,腾讯与阿里巴巴仍维持合作,这两大科技巨头或成其最后的“压舱石”。
但监管调查未止,清算人诉讼在途,市场信任一旦崩塌,重建之路何其艰难。
—
普华永道为何被认定对恒大问题负有责任?责任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作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看门人”,其核心职责是独立、审慎、穿透核查。
可面对恒大物业134亿元存款质押,普华永道未追问管理层确认函的真实性,未核实银行回函的缺失,也未在报告中披露担保风险。
上述行为,违背了审计准则中最基本的职业怀疑原则。
审计不是“走过场”,“数豆子”,而是对财务真实性的终极守护。
恒大通过离岸公司、多层股权结构藏匿资产,本就疑点重重,而普华永道选择闭眼。
其“沉默”不是中立,而是共谋。
3.8亿元的审计费,使其立场早已倾斜。
利益捆绑之下,独立性荡然无存。
2023年 *** 立案,2024年客户大规模流失,2025年恒大退市,每一步都印证了公众对其责任的认定。
普华永道不是恒大风暴的制造者,却是风暴的放大器。
它本可提前预警,却选择了掩盖。
它本该守护投资者,却站到了造假者的同一边。
它的责任,是专业失守,道德沦陷,制度信任的崩塌。
—
同为全球审计领域的“四大行”,德勤的前车之鉴,与普华永道如出一辙。
2024年,德勤因华融财务造假案被罚。
华融作为四大资管公司之一,通过虚假 *** 债权、低估风险权重等手段粉饰报表,2015至2017年年报存在重大错报。
德勤作为审计方,未穿透核查42亿元债权 *** 至空壳公司的交易背景,未质疑资本充足率从12.6%提升至13.3%的计算合理性。
2020年,财政部对其开出2.12亿元罚单,暂停北京分所业务3个月,签字会计师被吊销证书。
德勤的失守,在于未保持职业怀疑,关键证据流于形式。
与普华永道相同,两者均面对复杂交易结构,均未穿透核查,均对异常数据视而不见。
两者均长期服务同一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独立性受损。
两者均在问题爆发后才被处罚,监管滞后,代价沉重。
德勤被罚,未能震慑普华永道;普华永道翻车,又重演德勤旧路。
审计行业的“形式化”倾向,风险日益扩散。
当“按流程办事”取代“实质判断”,“拿人手短”压倒“职业操守”,审计便失去了灵魂。
美国安然事件后,安达信倒闭,行业彻底整顿。
而在中国,德勤被罚后仍在执业,普华永道被诉后客户尚存。
处罚的“软弱性”与“滞后性”,让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悲剧循环往复。
—
更令人警觉的是,普华永道的审计“污点”远不止恒大一例。
从2023到2024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中,由普华永道担任审计机构的名单触目惊心。
2023年,*ST泛海因面值退市,*ST金钰因重大违法退市,*ST欧浦因财务类退市,审计方均为普华永道。
2024年,这一名单进一步拉长:*ST新海、*ST博天、*ST三盛、*ST越博、*ST中期、*ST左江、*ST*、*ST碳元、*ST园城、*ST同达,全部因重大违法或财务类问题被强制退市,而它们的审计机构,清一色写着“普华永道”。
一家审计机构,服务过多家最终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其审计质量与独立性不得不打上巨大问号。
这些公司或虚增收入,或隐瞒负债,或财务造假,而普华永道未能在年报中揭示风险,反而一次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为问题企业“背书”。
—
令人一哈的呢是,“四大”仍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份额。截至2025年4月,四大所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已披露年报总数的91.3%,审计费用占比超95%。
即便普华永道遭遇信任危机,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仍未根本动摇。
根源在于品牌积淀与市场惯性。
2015年,“四大”在H股客户中占比89.4%,审计收入占比98.1%;2018年,虽仅审计6%的沪深公司,却拿下35%的审计报酬。
这说明市场长期认可其专业形象与国际标准。
即便出现丑闻,大型企业仍倾向于选择“四大”,因其流程规范、跨境经验足、报告国际认可度高。
腾讯、阿里巴巴继续合作,正是黏性的体现。
此外,国内本土事务所虽数量众多,但在复杂架构、跨境审计、国际准则对接上仍存差距。
企业上市、发债、海外融资,仍依赖“四大”的背书。
信任一旦受损,恢复极难;但惯性一旦形成,颠覆更难。
在新秩序未立之前,旧巨头即便伤痕累累,仍是多数企业的“安全选择”。
然而,随着A股监管趋严,退市制度常态化,信息披露要求日益严格,审计机构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过去靠流程、靠品牌、靠客户黏性维持的“安全区”,正在被监管利剑和市场觉醒所瓦解。
若“四大”不真正回归独立、专业、审慎的本源,若监管不真正“长出牙齿”,那么下一次崩塌,或许不再只是某一家房企,而是整个资本市场的信用根基。
—
山雨欲来,看门人岂能酣睡。
3.8亿元的审计费,买不来永久的平安;631亿的年收入,挡不住信任的流失。
恒大倒了,普华永道还能走多远?德勤被罚,行业警钟是否真正敲响?
当“形式化”成为常态,“利益捆绑”成为潜规则,审计便不再是守护者,而是帮凶。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报表,是真实的数字;不是华丽的报告,而是敢说真话的审计师。
否则,下一个“恒大”,已在路上。
而当那一天到来,谁来为崩塌买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