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幸发布二季报,业绩再次炸晕华尔街。
当季营收来到123.6亿,高出彭博一致预期近13亿,盈利能力也不遑多让,经营利润飙至17亿,双双刷新历史新高。
投资机构连夜研究瑞幸开了什么挂,默契的发现原来是有外卖平台在*。招银国际之一时间发布英文报告,核心主旨只有一个[2]:瑞幸是外卖大战更大受益者。
互联网公司冲单量掏出来的外卖补贴,终究是进了瑞幸的口袋。
外卖大战的赢家
观测外卖订单对瑞幸的影响,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配送成本。
配送成本即为外卖订单的配送费,已上市的现制饮品公司里,瑞幸是唯一一家逐季披露配送成本的公司,可以直观的衡量瑞幸外卖订单量的变动情况。
过去多个季度,瑞幸的配送成本都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在今年二季度出现爆炸式增长,单季配送成本16.7亿,同比暴涨175%。与外卖大战的烈度基本吻合。
与之对应,瑞幸本季营收增幅“仅为”47%,增幅只有配送费的1/4。

京东补贴外卖时,就把一半预算划给了奶茶咖啡连锁品牌,原因就是订单冲的更快[4]。
不过,咖啡奶茶的缺点也是客单价偏低。
互联网公司做外卖,都是打着送外卖的旗号做即时零售的高客单价订单。即便在不补贴的情况下,低客单价订单的利润空间也极其有限,这也是为什么美团的王莆中说自己“更关注30元以上的订单份额”。

瑞幸能够拿下外卖大战中更大的战利品,核心依然在规模。
目前,瑞幸门店规模超2.6万家,约等于库迪+霸王茶姬+喜茶+奈雪的茶+爷爷不泡茶的总和。上面放水,友商用碗我用盆,自然接的比别人多。
另一方面,瑞幸的增长也与其特殊性有关:做加盟的品牌没有瑞幸的直营门店多,做直营的品牌没有瑞幸规模大。

蜜雪冰城虽然规模更大,直营门店占比几乎为零,库迪、霸王茶姬等品牌的门店结构也类似,即自身定位品牌运营+原材料供应商,门店其实是加盟商经营。
加盟与直营的区别在于,前者将房租、人工、原材料等刚性成本转移给加盟商,由加盟商赚取产品利润;后者承担了刚性成本,但可以获得门店全部的利润。
加盟品牌的订单量扩大,虽然客观上也会从品牌那里进更多原材料,但大部分利润留给了加盟商。瑞幸直营门店占比高达65%,订单利润基本都进了自己口袋。
而喜茶、奈雪这类直营为主的品牌,门店数量大多只有瑞幸的零头,客观上只能大哥吃肉我喝汤。
财务指标也能印证这一点。二季度,瑞幸35%的加盟门店贡献的收入占比仅为23%,并且还包含了2个多亿的设备收入。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瑞幸恐怕也未必依赖外卖大战的补贴,原因是瑞幸早已跨过了规模效应的阈值,进入了某种程度的躺赢模式。
2021年之前,瑞幸无论是用户获取还是交易频次,都非常依赖的营销和补贴,顶着一度超过100元的获客成本,耗时三年才积累了6491万用户,并且用户交易率仅为15%左右。
从2018年到2020年,瑞幸累计亏损了100多亿。
但2021年后,瑞幸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业绩增长与营销开支逐步脱钩。过去三年里,瑞幸季度营收从24亿附近一路上扬至100多亿,但期间销售费用率基本稳定在4%-5%,更低时甚至只有3.9%。
二季度,瑞幸的成本费用率被压缩至86.2%,下降了1.3个百分点。同期经营利润的绝对值却从10.5亿增加至17亿,同比增长61.8%。
也就是说,瑞幸本身就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区间,外卖大战的补贴,只不过让本就腰缠万贯的家庭更加富可敌国。这也应了那句老话:
每一次放水,都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作者:严张攀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严张攀
参考资料
[1] 瑞幸财报
[2] Sales are booming but costs are also risin,招银国际
[3] 新茶饮接连折戟资本市场丨咖啡茶饮“龙门阵”,21世纪经济报道
[4] 茶饮品牌在外卖大战中的得与失,窄播
原标题:《外卖大战的补贴,都被瑞幸赚走了》